72小时内,以色列连续出动空军和无人机网络配资公司,对中东6个国家实施军事打击。
从叙利亚,到黎巴嫩,再到卡塔尔、也门、突尼斯和加沙,中东局势被彻底点燃,联合国紧急介入。
以色列为何突然如此激进?美国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叙利亚、黎巴嫩、也门,三线拉开战火9月8日晚,以色列空袭叙利亚中部一处空军基地。
第二天凌晨,以方的无人机袭击了加沙附近海域的一艘国际人道救援船。随后发射导弹飞向黎巴嫩南部——目标直指真主党控制的武器库。
9月10日,又空袭也门胡塞武装在萨那和焦夫的据点。
可以说,中东这片天,简直被炸开了花。
展开剩余88%胡塞武装称,袭击造成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46人死亡,165人受伤。
而以色列给出的理由是胡塞武装与哈马斯在战略上存在“合作倾向”。
这说法有没有依据,暂且不论。
但对一个远离以巴冲突前线的国家动手,并造成大规模平民伤害,显然已经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卡塔尔首都遭空袭,火力打到联合国谈判桌上有意思的是9日,以色列轰炸卡塔尔首都多哈,目标是哈马斯的谈判代表团。
但卡塔尔方面称,空袭发生时,代表团正在讨论一份由美方推动的停火协议草案。
5名哈马斯成员死亡,另有1名卡塔尔安全人员遇难,哈马斯高层哈利勒·哈亚未被命中。
卡塔尔作为目前唯一一个仍在为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调解停火的中立国。
以色列对其首都实施军事打击,直接打断谈判进程,重创了美国推动的和平方案。
更严重的是,这不是一次“误炸”或“擦枪走火”,而是一次有预谋的精准空袭。
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随后发出强烈谴责,认为以色列此举公然侵犯主权、破坏和平努力。
突尼斯海域、也门媒体平台,战火已不分领域以色列无人机还袭击了一艘在突尼斯海域活动的国际救援船。
没有官方说明目标为何,但事件本身已经说明,以色列的攻势已经不再局限于“战斗人员”或“军事设施”。
在也门,不仅炸胡塞武装据点,还顺带铲平了一家报社——连媒体声音都不放过。
换句话说,以色列不仅打“人”,也打“话语权”。
这是一种信息战的延伸,试图从根源上切断哈马斯或其“友军”的舆论通道。
美方态度模糊,联合国被边缘化以色列对卡塔尔动手之前,没有提前通知美国,这在传统“美以协同机制”中是极为罕见的。
按理说,美国作为调解者,应该对这类行动强烈反对。
但事实是,美国只是表达了“遗憾”,没有任何实质制裁。
9月10日,以色列驻美大使莱特在华盛顿表示:
“如果这次没能杀掉哈马斯领导人,我们下次会成功。”这几乎是默认了以色列的暗杀计划。
而在联合国安理会的紧急会议上,美国否决了更强硬的制裁提案,仅接受一份谴责声明。
这种态度,是典型的“嘴上说和平、实际撑到底”。
这就引出一个核心问题:
美国是否仍具备中东调解者的公信力?
如果调解者选择包庇一方,那么整个国际秩序就成了一纸空文。
中国罕见表态,三次“公然”指责以色列9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中国常驻代表傅聪在会上发言。
三次使用“公然”:
“公然侵犯主权、公然违反国际法、公然破坏和平。”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也在记者会上强调,轰炸主权国家首都是对国际法的严重违背。
这种表述,在中国外交语境中极为少见。
更重要的是,中方提出成立“中东和平协调小组”的建议。
由联合国、阿盟、欧盟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中立国家共同组成。
这不仅是一次表态,更是一次主动提出解决方案的介入。
在卡塔尔调解机制被打击之后,中国试图填补这一外交空白,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布局。
美国要为中东百姓的血泪买单美国的否决权一直是以色列最大的外交盾牌,并且每年对以色列提供约38亿美元安全支持。
再从话语权上看,美国在中东仍拥有主导调解的地位。
但如果这份权力只用于维护一方,代价就要由整个地区来承担。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不想失去以色列这个“中东钉子户”,也不敢彻底抛弃阿拉伯国家。
这种左右为难的战略摇摆,导致冲突越演越烈。
而每一次轰炸、每一次平民伤亡,都会反向消耗美国在中东的信誉。
长期来看,美国若不调整政策,可能会将更多地区国家推向中国、俄罗斯等多边合作机制。
这不是推测,这是已经发生的趋势。
以色列72小时内连炸6国,打的不是哈马斯,而是中东现有秩序。
卡塔尔、也门、叙利亚、黎巴嫩、突尼斯、加沙,没有一个是“反恐核心目标”。
如果某些国家还是继续选择“双标”,那么中东很难实现真正的和平,最终受苦的网络配资公司,还是老百姓。
参考来源: 以色列72小时内袭击6个国家,中方回应2025-09-12 观察者网 内塔尼亚胡暗示将继续“清除”哈马斯领导层2025-09-14 央视新闻发布于:河南省开源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